为什么需要规则

引用

人们并不喜欢规则,所以规则要有,但也不要有太多。当我们精力充沛、人格健全的时候,规则反而会令我们束手束脚,仿佛它是在故意冒犯我们人生的自主性一般。因此,凭什么要用别人的规则来评判自己呢?

然而事实是,如果没有规则,我们很快就会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而这种情况是毫无自由可言的。当不受约束地用未经训练的本能做判断时,我们不仅会缺乏追求,还会崇拜那些不值得我们崇拜的品质。

行动起来

状态

有时候,你焦虑是因为想得太多,而实际做得太少。与其纠结,不如踏实努力;开始行动,才有可能成功。别为模糊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楚的当下努力。做好今天的事,明天才会有更多可能。

舍得

引用

有人问:“舍得”在英文里有没有对应的词。

查了查,真还没有。

但有两个词可以诠释舍得的内涵:forget和forgive 。

Forget,忘记。

把forget拆开,for get:为了得到。

Forgive,原谅。

把forgive拆开,for give:为了给予。

忘记是为了得到,原谅是为了给予。

这不就是舍得吗?

忘掉过去,才能轻装前行;原谅一切,才能彻底重生。

习惯的养成

引用

这里遵守一个规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次数越多,带宽就越大,固定性就越大。具体来说,神经元之间有一个带宽,如果是偶然的一次连接,这个带宽就很低,几乎不存在,那么你下次遇到同样情况就一点儿印象都没有。

但如果它们持续建立连接,就相当于这个神经元和另外一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了一根细若游丝的电话线。这根线虽然随时可能断掉,但只要你持续保持这样一种连接,这根线就会渐渐变粗、变结实。最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神经元一旦接受刺激,那边的神经元就会马上做出反应。

如果你有这种高宽带的专线联系,一说到某个东西,当别人还在茫茫的860亿个神经元当中“对对碰”的时候,你一瞬间就解决了。

摘自:吴伯凡老师在得到专栏“认知方法论”

做事的人

引用

什么叫“做事的人”?他们不是在解决一个个想象中的问题,他们是在回应一个个真实世界的挑战。

我认同这件事,但是到底怎么做呢?我怎么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呢?

什么叫“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把握未来

引用

你的“将来”是你的“私人财产”。

美好的将来不必宏伟而华丽,也不必是大跨步或飞越。绝大多数成长其实是很多小步积累的结果,关键在于脚步不停。

不断学习的能力能使我们再接再厉,有更美好的将来。

你自己的经历中就蕴含大量学习的机会,只要用心就能找到。将经历转化为学识,你就不会感觉厌世,也不会背负过往的包袱。

摘自《终身学习》

来自李翔知识内参

引用

Twitter CEO 杰克·多西,每天都会用一张 Do & Don’t 清单管理自己的行为,确保自己每天要做哪些事以及避免做哪些事,比如他会确保自己每天睡够7小时,不要吃甜食。效率专家迈克·瓦尔迪(Mike Vardy)认为,当你制定目标时,与其写下“我要吃得更健康”,不如写“不要吃速冻食品”,这样目标会更明确,也更容易实现。在工作上,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列举目标。瓦尔迪在《快公司》杂志的一篇文章介绍了6个可供你参考的目标。

第一,不再沉默不语。如果你想表达任何意见,就直接说出来。这样能训练你与他人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可以传达你真实的想法。

第二,不要找借口。不要再为自己找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做、不能做、做不到一些事,要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

第三,不要拖延工作。工作任务总是会一件接着一件等待着你,也许你会排斥其中一些事,但你越不想碰它们,就会越为它们所困。直接面对工作,它们是你该完成的事,完成它们你才能去做喜欢的项目。

第四,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大多数人都觉得拒绝难以启齿,如果你认为不合适、没时间帮忙、或者自己无法完成,就应勇敢说出来。

第五,不要浪费时间在社交软件上。多花时间去户外运动,和朋友家人互动、聊天,或者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技能。

第六,停止负面回忆。人们有时会回忆起那些曾经让自己伤心、愤怒的负面事件,这些事可以令人反思,让你在未来做得更好;但也可能令人一直陷在焦虑和不安里。一旦你觉得焦虑了,就问问自己“我真的要继续想这些吗?”,毕竟那些不快乐都过去了,更重要的是当下。